sina.com.cn |
| |
新浪首页 > 车行天下 > > 正文 |
| “高起点”意味着高投入、高价格。在中国,高起点很难与“大批量”共生共长,批量上不去,车价降不了——— 对中国轿车工业,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一点,就是车价太贵。凭什么我拿别人几分之一的工资,却要付比别人高几倍的车价?这些年记者被问及最多的问题,也是轿车何时再降价。 从1992年“入关”成为热点,到去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达成协议,买车的与卖车的,始终处于两个兴奋点的极端。想买车的人们,兴高采烈:这一下可以买到便宜车了!于是持币待购。而轿车厂家却众口一词:“入世”轿车也不会降价。每一次消息传来,车市便是一阵冷清,接着是买车人的失望。厂家则幸灾乐祸:该买不买也是损失。 买车的和卖车的较上了劲。 中国轿车在自个儿家门口生产,为什么还卖这么贵?买车人忿忿不平。厂家解释说,因为生产没有达到“经济规模”,生产能力放空,成本居高不下。那么,为什么生产能力要放空呢?因为买车的不踊跃。 情况确实如此,举例来说,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,建成两个15万辆“经济规模”的轿车厂,生产能力发挥不足一半,财务费用都不堪重负,车价怎么能大幅度降呢? 公平的说,近10年来,国产轿车价格,在无言中悄悄地下降了50%左右。但是,这距消费者的期望值,还相差甚远。轿车工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呢?主要是盲目搬用国外经验,走了一条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:高起点、大批量。 中国30年没有发展轿车,中国和世界的差距,是难以用时间的概念来衡量的。轿车工业起步,提出“高起点,大批量”,中高档轿车“挡住进口”,普及型轿车“出口导向”。 急于缩小差距,与国际接轨,和发达国家平起平坐,显然力不从心。就好像让一个“小学生”去和“大学生”、“研究生”一比高下,实在把发展轿车工业看得太容易了点。 提口号是轻松的,干实事就难得多。由于坚持“出口导向”,二汽寻求合作伙伴,找遍了世界各大汽车公司,也没有一家傻瓜愿意试一把。直到我们修改了条件,才和法国雪铁龙谈拢。然而时间已经耽误了好几年。真正搞明白什么是轿车工业,是桑塔纳、切诺基、标致等引进车型的国产化工作。 桑塔纳轿车国产化,照搬照抄,集全国之力,整整干了10年!奥迪100国产化,原本计划3年达到80%,结果搞了4年,才达到22%,结果,国产化还未达到60%,在德国本土已被淘汰,只好再重新引进。而广州标致,则在国产化上栽了跟头,被注销了户口,法国人撤资走人了事。 一搞国产化发现,全国数以千计的零部件厂,没有一家不需引进技术,没有一条生产线不需改造,几千家厂相加等于一个零!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,国产化就意味着成本上升、质量下降。更要命的是,国产原材料都不合格,引进的技术、设备,照样生产不出合格产品。轿车工业水平,是一个国家工业总体水平的反映,而我们落后的决不仅仅是轿车工业。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“高起点”,意味着高投入、高难度,也必然带来高价格。面对中国的现实,高车价意味着拒大多数人于“车门”之外。所以有人气愤地说,中国汽车工业“目中无农”。其实它何止目中无农,目中实在也没有广大的城市平民,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普通市民。说轿车工业在中国是“贵族工业”,实在是不为过份的。 中国轿车曲高和寡,“自绝于民”,落到今天这种尴尬处境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 既然中国轿车不为平民、特别是不为占人口80%以上的农民造车,“农用车”便应运而生,而且以几何级数跳跃发展。在短短十多年里,在国家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,由零发展到年产300万辆,远远超过近50年历史、投资几千亿的汽车工业的年产量。还有那一再被一些城市打入“另册”的微型车,尽管倍受歧视,但90年代以来,每年以20%以上的速度增长。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,私人购车比例高达95%。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,“高起点”和“大批量”,是很难共生共长的,但是我们却要“鱼和熊掌兼而得之”。 我们的专家们,在无数遍地考察了世界所有大汽车公司以后,告诉我们说,世界上轿车厂没有“小”的,轿车工业的合理规模是200万辆、300万辆,最小经济规模是30万辆,最少最少也不能少于15万辆。于是我们的一汽大众、神龙富康、上海通用,清一色都是按15万辆规模建设,天津夏利也是按15万辆规模改造的,上海大众则更一步改造到30万辆。 神龙富康项目,合同本来写明,一次规划,由3.75万辆起步,在适当时间,增资扩大规模。但是在公费消费,一时供不应求的假象诱惑下,我们放弃了这个科学、务实的方案,建设合乎“国际经济规模”的轿车厂。甚至在建设时,法国人主张先建7.5万辆的主张,也被我们视为“合作无诚意”。 事实证明,在中国能赚钱、效益好的项目,无一例外都是滚动发展起来的。在所有轿车项目中,论经济效益,无疑要首推上海大众和天津夏利。他们开始都是以较少的投入起步,在较短的时间形成较小的生产能力,迅速占领市场,然后滚动发展。他们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,都是在没有达到“经济规模”以前。上海桑塔纳30万辆、天津夏利15万辆建成之日,则是经济效益开始下滑之时。而且在“经济规模”形成以后,从来就没有达过产。由于轿车工业生产规模建设超前,投入巨大,导致财务费用过高,所以人们说,中国轿车工业“上了规模,却不经济”。 现在买车的和卖车的较劲:你不降价,我就不买车;而你不买车,达不到经济规模,就降不了价。 解铃还需系铃人,在轿车厂一时还无力降低单车成本时,特别需要当年批准建设规模的政府,首先拿出得力措施,在价外的税费环节上想办法,把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降下来,让购车者得实惠,启动消费市场,才能让规模与效益统一起来,死结才可能解开。 所属专题:程远专栏 主编信箱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新浪首页 > 车行天下 > > 正文 |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Copyright (C) 1996 - 2004 SINA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新浪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