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汽车
选车

评论>正文

股比不是要害 终止合资才是关键

http://auto.sina.com.cn  2014年02月24日 09:27  V讯网  程远 字号:

  程远

  近来,合资股比开放话题再次成为热点,因为有消息称,“股比放开是大势所趋”,这令反对者颇感形势逼人。中汽协发表公开声明,称放开股比将是中国汽车品牌的灭顶之灾。此前,中汽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扬还曾宣称:“谁主张放开合资股比,谁就是大汉奸”。

  在中汽协会看来,合资股比开放与否,关乎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兴衰存废,决定中国能否实现“汽车强国梦”。但在我看来,股比不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关键所在,只要合资的道路一直走下去,无论股比怎样分配,中国的“汽车强国梦”就永远只能是个“梦”。

  中汽协表达的是合资中方的立场,特别是拥有众多合资企业的大型汽车集团的态度。合资中方认为,一旦失去对等的股比地位,他们将更加处于弱势地位,甚至会被合资外方抛弃,因为在外方眼中,他们可能不再具有价值了。

  按照一般逻辑,主张放开股比的应当是跨国公司一方,但实际民营企业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,是最早公开挑战对等股比的一员。在他看来,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,两眼一抹黑,合资中方,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,拥有强大的政府资源,在拿地、批项目等方面,具有优势,能为合资企业获取政策层面的巨大利益,放开股比,才会有公平竞争。

  我们知道,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实质是组装厂加销售公司,其功能是在中国装配与销售跨国公司品牌车子,核心技术与产品来源于合资外方,因此合资公司在外方掌控之中,无论占多少股比,外方都有无限的话语权。对中方而言,股比最主要功能,就是决定合资利润分配的份额。

  改革开放早期,为了尽快“跨入世界先进汽车之林”,中国汽车业提出“高起点、大批量”的发展方针,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只能由跨国公司主导造车,造跨国公司品牌车,因为中国汽车业的原有基础就是“散乱差”,是中国政府明令禁止与“反对”的对象。

 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提出 “市场换技术”,建立合资企业,有其合理性。事实上中国也是依靠合资公司,成为了世界第一的超级汽车大市场。但是,把这个由跨国公司品牌构成的汽车装配业加销售业,叫做“中国汽车产业”,我总觉得心里发虚,并且常常为之脸红。

  合资公司之所以背离了“市场换技术”的初衷,完全是利益使然。因为把跨国公司成熟车型直接拿过来装配,市场风险小,也省掉了高昂的研发投入;用跨国公司品牌销售,车子更好卖大钱,这是“无需智者而知之”的简单道理,在这一点上,合资双方利益高度一致,最容易取得共识,这是合资公司必然的命运与归宿。

  但是,将跨国公司品牌车子统统算在自己名下,自称“汽车大国”,不过是像鲁迅所说的,是“拉大旗做虎皮,包着自己吓唬别人”。我想,如果将其叫做“国际汽车产业”,或者“跨国汽车集群”,也许更接近真实。

 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,本土企业获得了造车机会,奇瑞、吉利、华晨、长城等一批自主品牌才能以光明正大地在中国造车。但毋容讳言,收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。据统计,1983年至2001年,中国先后成立了10家整车合资企业,而2002年到2011年,新成立的汽车合资整车企业达到40多家。今天超越百万辆规模的合资企业已达5个,还有数家正在向百万辆挺进。

  在经济强大的中国,1600多万辆的乘用车市场中,特别是轿车市场,70%的份额为跨国公司品牌所占据,这是中外汽车史上独有的“中国特色”,这到底是中国汽车业、中国人的光荣与骄傲,还是耻辱?

  按照市场经济原理,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,除了自己,其他都是“冤家”。 “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鼾睡”,跨国公司本能地会视中国本土品牌为“敌”,绝对不愿意看到中国自主品牌做大做强,所谓“助中国汽车之发展”,是连他们自己听了都会发笑的鬼话。

 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,上海牌轿车年产6000辆,市场供不应求,每年可盈利上亿元,当时可以算得上“土豪金”了,它的存在也令德国大众惴惴不安。为了表达自己做“过河卒子”的决心与诚意,上汽主动“壮士断腕”,将自主的家底一股脑儿端给了大众,以消除大众的疑虑。卓有远见的大众购得上汽轿车,既能扩大上海大众规模,也彻底断了上汽自主发展的念想,一箭双雕。当然,大众也用一个远高于市值的价格回报了上汽,呵呵,皆大欢喜。

  如果,当然世界上没有“如果”,“如果”当初我们不是急于要与世界汽车大国平起平坐,仅仅是引进适当技术,依靠国内强大而低廉的市场需求,造出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汽车,再一步步提升,今天,中国市场上的汽车产品肯定没有现在这样丰富,也没有这样高端大气,也可能还不是世界第一大市场,但那一定是“我们自己”的汽车产业。

  有专家称,今天世界上“已经不存在一个中国汽车产业,而是基于中国地域上的全球汽车产业。在全球产业时代,还用原来的民族汽车产业思维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,落后于时代”。这些“砖家”不是在有意欺骗,便是被跨国公司洗脑洗得太彻底。请问,没有“中国汽车产业”,何来中国的国家利益?还妄谈什么“汽车强国之梦”!既然已经 “世界大同”了,为何天天还在上演国与国间的经济纠纷?为何还需要WTO?

  长期以来,由于中国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距,二者处于“井水不犯河水”的状态。随着合资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,“赢家通吃”,跨国公司已不再容忍中国自主品牌进一步发展,威胁他们在中国的市场利益,跨国公司开始频频出手,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。在这一点上,合资公司的中方和跨国公司,也是利益高度一致,配合默契,中方人员心里上也丝毫不会有国籍的障碍。所以,“李书福之流”便对合资公司的股权对等,“嫉恶如仇”。

  在中国汽车界,学习韩国经验,走韩国汽车产业发展之路,似乎一直是一种共识,难道有人不知道,韩国合资之路仅仅走了5年,日本汽车业二战后也是由合资起步,但只走了短短3年,而我们合资一期20年没到,就急不可待地再签30年二期合资合同,合资这条路究竟要走到哪一年算是头?如果大家感觉合资形式很好,决心一直走下去,就趁早把“汽车强国”的骗人假话收起来,也不要争论什么“合资股比”了!(本文作者为V讯网总编辑程远)

扫描二维码,快速收藏新闻至手机,通过手机随时阅读。
分享到: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(编辑:路玮)

意见反馈 | 保存 | | 打印 | 关闭

新浪汽车|汽车生活原动力

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>>

上传附件

上传附件
选择图片

请选择小于2M的jpg,gif,png图片

上传附件

图片正在上传,请稍候...

正在上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