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汽车自主品牌不需要坐等时机
最近,面对众人的反对,龙永图站出来解答当初他发表关于“汽车自主品牌”观点的原意,
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高路9月6日报道:龙永图5日在题为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》的报告会上说,他在花都汽车论坛上提出中国汽车“不要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”的观点,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,而是强调国内车企遍地开花大搞自主品牌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。
并非不鼓励,实际上确实是不鼓励。20多年来,有谁说过鼓励的话呢?没有。而对引进和合资,全力鼓励的话倒是不绝于耳,用不着举例子,找证据。而对自主品牌,实在是没有任何部门、任何领导人说过一句鼓励的话。
对官员来讲,引资是政绩,引资得多,会得到提拔,搞“自主品牌”从来不是政绩,没有一个人因为搞出了自主品牌而得到提拔。中国汽车有37个自主品牌,这37个自主品牌的开发者和策划者,有谁成了有功之臣?没有。
鼓励不鼓励的,不要紧,鼓励当然好一点,不鼓励,不打压也不错了,而实际上,打压自主开发却是20年来一惯的政策,“红旗”是80年代高层强令停产的,不是一汽自己要停,也不是没有人要。切诺基生产以后,国产化很快就到了80%以上,也是80年代高层叫停的,因为国产化与当时政策相抵。
既然时机不成熟,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成熟?有没有一个标准?有没有一个时间表?
确实有不少事,需要时机。比如攻打城市,总攻就需要时机,这个时机可以表达出来,比如当攻城部队全部到位,大炮已经架好,炮弹都运到了,枪擦好了,饭吃饱了,觉睡足了,总攻就可以开始了。
开发自主汽车品牌,什么时候算是时机?龙先生能谈一谈吗?等到国外品牌全都破产的时候?等到国外品牌全都不卖给我们的时候?等到发生日全食的时候?等到大熊猫生出五胞胎的时候?
既然时机不成熟,那么,搞自主品牌就应该失败才对,攻城时机不成熟,就茂然总攻,那一定是尸横遍野,人家的城池却固若金汤。可是,不成熟的情况下,却冒出37个自主品牌,这些品牌是怎么开发出来的呢?
时机不成熟是假话,反对自主品牌才是真言。任何时候,都可以讲时机不成熟,因为没有客观标准,只能凭口而言,说成熟了就成熟了,说不成熟就不成熟。
不是什么时候都要等时机的,攻城要时机,但是发动群众、壮大抗日武装,就不需要时机,只要日本没有被打出国土,就要不停地进行这种工作。推出一个品牌上市,需要时机,要看市场动向,但发展品牌,研制开发设计,就不存在什么时机,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地研究、不断地创新,不断地设计出新品种,不断地寻找改进途径。
如果把时机换成基础,可以承认,我们现在开发自主品牌的基础太薄弱了。天津想把376发动机改造成四汽门的,都要四处招标,连两汽门改四汽门都如此难,开发一个自主品牌可以说是何等艰辛?假如现在悬赏开发2.0发动机,恐怕没有一家单位敢接这个活,这是客观事实,我们的研发能力真的是落后!
但这个基础,是怎么来的呢?它是自来就有的吗?不是!我国自大解放生产,苏联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员以后,我国研发能力逐步成长,抛开货车、矿用车、军用车不提,仅乘用车,60年代全自主研发了北京吉普,其它的红旗、上海轿车更是为人所知。这是当时“自力更生”的大环境所决定的。自80年代以后,设计全面停止,老一代设计师死的死了,退休的退休了,新一代人没有设计机会,成长不起来,研究设计机构纷纷解散下马了,这才造成现在薄弱的基础,连个四汽门都成了难过的坎了。
坐在家里等时机,这个基础只会越来越薄弱,直到彻底消失。只有不停地研发、设计,才能积累起经验、理论,才能培养出人才。任何领域都是这样,第一枚自己研发的导弹也许只能打100公里,但只要不停地研究改进,它就有可能打10000公里。如果等时机,那么连100公里的导弹也不去设计,哪里会等来设计10000公里导弹的时机?
再说“国内车企遍地开花大搞自主品牌”,这种局面似乎也有不妥之处。但是如何解决呢?无非有两种可能:A:行政命令全部停止;B:行政命令某厂某厂可以,别的不行。不知道龙先生的意思是如何处置?
先看看为什么遍地开花,这是利益所然。这些企业在没有人鼓励、没有人支持、没有人掏钱的情况下,顶风而开发自主品牌,原因无非是利益使然罢了,无利不起早,这是古语。正是看到自主品牌能带来效益,带来利润,带来好处,才会有人辛辛苦苦做这些事,否则人家费这个劲干什么呢?泰国香米随便吃,还种稻子干什么呢?
既然人家企业有积极性,有效益,有利润,有好处,拦着人家干什么呢?遍地开花有什么不好呢?有什么可指责的呢?为什么要制止人家,为什么要泼冷水?为什么要看着难受?真正的意思是什么?是替那些企业着急吗?当然不会!
遍地开花,正是汽车这个行业,和许许多多的行业的成功之路。不论大众还是通用,每年都会开发许许多多的车型,其中有的仅仅是图纸蓝图就被否定了。出蓝图的,只有其中一部分会造出样车,这些样车中的一部分,才会量产进入市场,进入市场的一部分,才会被接受,高高兴兴地开发布会,热热闹闹地庆祝下线,结果卖不动的车多得很,哪家公司都一样,懂汽车的就知道这是司空见惯的事,根本不需要举例子。
广种薄收,是汽车工业的惯例,没有遍地开花,就根本不可能鳞选出走红成功的车型,这是简单知识。而谁会成功,是难料定的,你看不好的一个小厂,也许会打败一个大厂,婴儿时期的微软,按“遍地开花”的想法铁定要被整顿掉了,谁会想到它会成为软件大拿?
时机不成熟,是假话,反对自主品牌才是真言。
遍地开花,是外行话,反对自主品牌才是内心。
2005-9-8 17:09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