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话貌似真理,咋一听你就信了,当真多年。其实,只要细想,并不那是那么回事。
比如,常说的一句话: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这话好象是从张艺谋的《红高粱》走向世界时,我就听信了。
直到前两天,看王蒙说个现象,想起这句话,审视起来才发现未必是真。原来在国外,中国的《红楼梦》远比不上《水浒》、《三国演义》这些小说知名,只为一些汉学家研究用。
原因何在呢。因为这部集中国古典文化之大成者,中国小说艺术的颠峰太中国了,太民族了,以至于无法翻译,翻译出来也是味同嚼蜡,再看不出好来了。就好比把中国的馅饼翻译成了比萨饼,那中国馅饼的味道一定是荡然无存的。
王蒙说他看过一个不错的英译本《红楼梦》,里面Mr. JIA ,就是贾政贾老爷一开口说话,就是:LADIES AND GENTMEN。
让人喷饭,可喷饭之余更让人绝望。绝望的是这样中国的东西只是属于中国人,很难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外人的。
不说别的,就名字也没法翻。将鸳鸯姐姐翻译成Ms.GOOSE固然是太显拙劣。可纵有傅雷先生之功,能翻到信达雅了,也很难将元(原)春、迎(应)春、探(叹)、惜(息)春后面隐含的原应叹息的意思翻译出来吧。
毛主席说,中国没给世界多少贡献,只有地大、物博、人口众多,还有一本《红楼梦》。地大是自己的不能贡献给别人,物其实不博,人口倒真是众多,希望能贡献给各国,可乐意要的没有,唯一贡献的办法只有偷渡。一本《红楼梦》倒真可以随便贡献,结果别人又理会不了。
哎,贡献本不多,还全落了空。
京剧也是国粹吧。也没能走向世界。盛况空前的要追溯到梅博士出访西域时,可谓万人空巷。不过我还是相信老外不是懂了梅博士“贵妃醉酒”的韵味,而是稀罕男人穿上女人的衣服,还有如此婀娜身段,演起来比女人还好看。其实和看猴耍的心思没什么两样。
不信至今你到老舍茶馆看,还是猴戏吸引着世界的眼球,每到一群猴子翻跟斗时候,老外才知道了京剧的好。
太多的东西,只有生于斯,长于斯的人才读得懂了。
真正民族的,只属于土生土长的人,不可能是世界的。
所以,年轻的美国,没有一点民族的东西,结果创造的全是世界的品牌。
这就是现代化的矛盾吧。也是中国面临的尴尬。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,就得放下很多传统的和民族的包袱。抱着传统的东西不放,你就走不向世界。鲁迅先生就曾愤激地劝戒中国青年不要读中国书。
可作为中国人不懂中国话,不会中国字,不看中国书,又如何体会得到生为中国人的味道呢。
现代化的进程如此迅速,只怕有一天我们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,找不到回家的路了。
|
|